文 / 宋嘉帅(湖南师范大学辅导员)
心向“远方”,路在脚下。7月14日,由湖南教育电视台承制的大型实景式移动思政节目《为时代育新人》第二集《远方--在复兴的赛道上》正式播出。在节目中,“追梦者”青春寻访车以“特殊的毕业班会课”为线,带领观众先后寻访了“远方的星火”“远方的胡杨”和“远方的书声”,借以呼吁广大青年积极响应“远方的召唤”,将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结合,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建设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敢为天下先”的青春星火
“集合群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以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日新向上。”1918年,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进步青年倡导组建新民学会。在中国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中,大多数民众还处于混沌蒙昧的生活状态时,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青年学子果敢地挑起兴国重担,革旧布新,特立独行,用学识、血性、担当和远见,为探索未来中国的光明发出了内心的呐喊。岳麓山下、湘江之畔,他们闪亮而充满担当与正义的目光里,中华民族的崛起与振兴隆重地拉开了“星火”序幕。

“援疆乘春潮”的青春胡杨
“在祖国遥远的西北方,人民的战士在建设边疆。”援疆湘女代表郑佩兰的歌声,将观众的思绪牵引到了戈壁风中、胡杨林畔。在壮观且震撼的《屯垦戍边半景图》中,手拿地图、挥着锄头的正是远赴天山、援疆建设的八千湘女。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和平解放,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为解决屯垦“一代而终”的难题,在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女兵参军狂潮席卷三湘四水,激情澎湃的湘女们在青春花季挥别家乡,踏上了建设新疆的遥远征途,她们用火热青春完成了两代屯垦、数代屯垦的“胡杨”使命。

“滴水能穿石”的青春书声
“让乡村孩子少走一段山里的上学道路,多走一段山外的人生道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南炎陵县下村乡学校的肖茂海、肖建华、肖钰一家三代先后扎根山区任教,用辛勤工作,默默奉献谱写了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师道印记。坚守初心、播种爱心、传承决心,文明之光在祖国大江南北千千万万个乡村教师的接续传承中,愈发闪亮、熠熠生辉。放眼若干年后,大山里逐渐老去的他们,回望来时路,想必也定是初心未改,“书声”依旧,滴水穿石后仍是少年。

“功成必有我”的青春召唤
“祖国和时代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理想远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的,青春的光芒只有在担当时代责任中才能绽放华彩。只有把爱国爱民之情贯穿至学业、事业的追求中,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才能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磅礴能量,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齐奋进,用“功成有我”响应最美的青春“召唤”。

时代不同,“远方”不同。《远方--在复兴的赛道上》通过时空穿梭般的沉浸感,给观众展示了百年来纵情高歌的青春激情、一往无前的青春勇气、求新求变的青春闯劲和勇挑重担的青春担当。作为时代青年,我们理应将个人的“远方”同祖国的发展、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同向共鸣,让青春在“远方”的召唤中绽放异彩。
心向“远方”时,路便在你我脚下。
责编:陈玮
来源:湖南教育电视台